返回

父母篇 - 《 「親子遊戲治療法」 - 基本回應孩子的技巧》

 

「親子遊戲治療法」 重要信念:

1. 遊戲對孩子十分重要

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Haim Ginott)指出:「遊戲是孩子的説話,玩具是他們的文字。」(Ginott,1961)。孩子的詞彙有限,要表達內心世界,往往不像大人般用語言文字表達,而是通過遊戲。在遊戲中,孩子能表達生活經驗、想法、感受、需要、願望等。

 

2. 遊戲時由孩子完全主導

在遊戲的過程中,家長避免加入教導和訓練的元素,在選擇玩具的種類或玩的形式時應由孩子主導。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在遊戲過程中盡情表達各種内心情感,包括他們的愛惡和喜怒哀樂,讓孩子體驗一刻自在安心的親子遊戲時間及一份安全親密的親子關係,家長便需要避免責駡或批評,也儘量避免發問,亦不用要求孩子達成任何既定的遊戲成果,需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們的瞭解、關懷、包容及接納。

 

3. 明白及回應(反映)孩子的心意和情緒感受,讓孩子心靈得到幫助

有時候,孩子會不自覺地用激烈的行為表達心事。如果家長能先明白並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向孩子傳遞:「我聽到、我明白、我重視你」的信息,當孩子感到被瞭解、被明白和接納,不但可紓解孩子的憂慮,放下心靈擔子,行為問題也可以改善及預防。

 

4. 設立限制的意義

即使是遊戲時間,當孩子做出不恰當或激烈行為而直接影響安全的時候,為孩子的行為設立限制是需要的。要緊記,設立限制的原意是保護孩子、家長或物件,也是幫助家長維持對孩子的接納,並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因此,每當家長在設立限制之前,需事先想想:「這限制是否必要?」、「我是否能持續執行這限制?」、「如我在這行為上不設限,我是否可以持續容許這行為及接納孩子?」。

 

實踐技巧分享:

1. 反映孩子的感受及想法

情景一  孩子照顧BB, 餵BB飲奶後小心翼翼地將BB放在嬰兒車裏。
回應

 一般回應:「你好錫BB喎,不如你錫佢一啖啦。」

 合宜回應:「你照顧BB,知道佢肚餓,餵佢飲嘢。你慢慢將BB放落去,想BB安全。」

 

情景二  孩子用玩具電話假扮致電給家長:「媽咪,你喺邊呀?我好掛住你啊。」
回應  一般回應:「媽咪好忙啊,放工返嚟先同你傾啦。」

 合宜回應:「我知你好掛住我,想同我傾計…」

 

情景三  孩子壓住不倒翁,用力地打下去,並憤怒地説:「成日要我溫書,憎死你!」,繼而用玩具槍指向家長:「我要殺死你!」
回應

 一般回應:「唔准再打,咁樣太暴力喇!」、「攞開枝槍,唔可以再玩喇!」

 合宜回應:「你好憎佢,係咁出力打佢…」、「你而家好嬲,想射我…」

 

2. 肯定孩子的能力

情景一  孩子在玩泥膠,正把一塊泥膠搓成長條形。
回應

 一般回應:「你整緊香腸?」

 合宜回應:「你將泥膠搓成長條喎。」、「你想將佢捲起。」

提示

當孩子還未為作品命名時,家長便估計或認定作品是某東西(如香腸),一來孩子的創作會被打斷,二來如作品不是家長所估計的東西時,孩子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像樣,影響其自信。有些孩子更有可能會隱藏自己的想法,而去和應家長的想法。

 

情景二  孩子完成作品時,帶著笑容向家長説:「蝸牛嚟㗎!靚唔靚呀?」
回應

 一般回應:「吓,都唔似嘅,似波板糖多D喎。」

 合宜回應:「你整咗隻蝸牛,睇嚟你好滿意自己嘅作品。媽咪覺得靚唔靚唔重要嘅,你覺得靚就得㗎喇。」

提示

家長應避免評價孩子,否定其創作力;而應多鼓勵孩子欣賞及肯定自己的努力。

 

情景三  孩子邀請家長跟他玩具槍戰,他自己選取來一枝大槍,卻安排家長使用一枝小槍作對戰。
回應

 一般回應:「嘩,你個裝備咁勁,我輸緊啦…」

 宜回應:「你有強勁嘅裝備,好強大啊!」

提示

一般而言,家長的能力會比孩子高,在競賽中會較有優勢。如孩子經常在遊戲中輸掉,會容易感到挫敗。家長宜隱藏實力,讓孩子有機會多表現自己,有助孩子建立自信。也許家長會覺得孩子不應「出茅招」來讓自己較易勝出,但家長要緊記在遊戲時間中給予孩子養分,這對自信心低的孩子尤其重要。家長也要做孩子的榜樣,放輕輸贏,而盡情與孩子享受玩樂過程。

 

3. 設立限制

情景一  孩子用力地將拳擊玩具打向家長,並説:「激死人喇!」
回應

 一般回應:「你做咩呀?你嬲都唔可以揾我嚟發洩㗎喎,又唔關我事,你打我都冇用㗎…」

 合宜回應:「我知你好激氣,想打佢(拳擊玩具),但你將佢打過嚟,我會痛㗎,如果你想打佢,可以將佢打過去個邊(指向另一個方向)。」

 當孩子行為作出配合,將拳擊玩具打去另一個方向,家長宜回應:「多謝你合作!」

 

情景二  孩子爬上枱,想從枱上飛跳落地面。
回應

 一般回應:「你做咩企上張枱到呀?即刻同我返落嚟,玩玩下玩到癲曬…」

 合宜回應:「你想係枱上面跳落嚟,但咁樣會好容易受傷㗎,你可以慢慢坐低落返嚟。」

(家長可利用身體配合,向孩子伸出手,輕輕示意孩子要從枱上回到地面。)

 當孩子行為作出配合,從枱上回到地面,家長宜回應:「多謝你合作!」、「唔該晒!」

提示

當孩子在表達負面情緒時作出一些傷害你或自己的行為,甚至做出破壞性行為,如家長只用怪責的説話或權威去制止孩子的負面行為,孩子會感到家長並不理解他的感受而繼續其負面行為作為發洩;但若家長在此時能運用「設立限制」的技巧, 要先回應孩子的感受,再説出限制,並給予孩子可行的選擇,可讓孩子感到家長明白他的感受或想法,情緒得到紓解,便願意在行為上作出配合,停止負面行為。這時,家長要給予孩子肯定,肯定他的正面行為及願意與你合作的心意。

 

如欲了解更多親子遊戲或正面管教技巧,日後可參與「童」步家•愛計劃內的家長活動。